NOA(导航辅助驾驶)正在成为车企和供应商竞相角逐的热门赛道。
由于传统高精地图具有成本高、更新慢等不利因素,摆脱对高精地图依赖的“重感知+轻地图”逐渐成为实现城市NOA的共识。在智驾科技创始人兼CEO周圣砚看来,一些自动驾驶供应商用传统的CNN(传统图像特征识别方法)包装出“无图方案”来忽悠车企。
“能否做到无图的关键,是感知系统能否及时且准确地感测到道路拓扑关系。”周圣砚称。
对此,智驾科技的解决方案是BEV平台架构-青云Hyperspace。相较于传统自动驾驶中2D图像的感知方式,BEV实现了将获取到的信息生成俯视视角的3D鸟瞰图,算法可以更加直观地判断不同目标在时间和空间的相对关系。据了解,青云BEV架构的感知系统,精度上可以达到横向5公分,纵向1/1000的精度。
此外,当下共性的产业困局在于,车厂高中低配智驾产品方案缺乏技术平台的连贯性。例如L2有L2的供应商,多数缺乏升维能力。高阶有高阶的供应商,多数又在AEB(Autonomous Emergency Braking,自动紧急刹车系统)等基础性功能的工程化开发上存在短板。拥有最显著端上数据优势的车厂,在城市NOA等高阶场景面临成本和体验上的多重痛点。
对此,智驾科技面向行业开放了BEV感知标准件,在6个月内可完成不同场景的跨平台开发需求。此外,针对车厂对芯片和平台的差异化需求,智驾科技提供了嵌入式开发和功能层定制化,从而帮助车厂降低开发成本、提高开发效率。
但高阶智驾并没有在市场上激起很大水花。数据显示,截至2023年上半年,高阶智驾中国区市场渗透率仅为约5%,其中城市NOA渗透率和使用率占比更低。这背后,主要与过高的战略定位和差强人意的体验、性价比有关。
基于上述原因,在智能驾驶玩家颇为重视的城市NOA赛道,智驾科技选择利用当下搭载量最大、最具性价比的L2方案,以80%的规模化量产方案为基础,来构建20%高配方案所需要的核心场景数据。
在产品方面,智驾科技发布了MAXIPILOT2.0平台,定位集中于覆盖日常行车70%以上场景的千元级别产品。其中其中包含BEV一体机和MDU20域控两种产品形态,聚焦于覆盖20万元以下车型市场,能支持性价比更高的轻地图高速NO(Navigate on MAXIPILOT®)应用落地。
城市NOA是大规模铺开辅助驾驶的关键一步。
自今年上海车展以来,众多车企都公布了城市NOA的落地时间表。比如,小鹏率先宣布落地“轻图”城市NOA,在广州和北京进行了范围较广的无图XNGP(城市NOA)试驾邀请。理想汽车的最新计划是,12月全场景智能驾驶NOA正式版可以覆盖全国高速和环线及100个城市。
除了车企,自动驾驶企业和众多供应链企业也不甘落后。在上海车展开始前夕,华为发布了HUAWEI ADS2.0(华为高阶智能驾驶系统),并称第四季度将实现在45个城市的落地。同时,供应链端上的企业四维图新也推出了服务于智能驾驶的“场景地图”产品,目前已覆盖120座城市。
从市场预期来看,未来城市NOA市场空间巨大。西部证券研报预测的数据显示,2023年搭载NOA的汽车总量或将为70万辆,2025年或将达到348万辆。其中,支持城市NOA功能的车型占比将从2023年的17%迅速上升到70%。
随着赛道愈发拥挤,许多供应商通过主动降价来为自己博一线生机。针对行业内卷的现象,周圣砚认为中国汽车行业的底层逻辑是成本驱动,即需要做更有性价比的产品,但前提是保证性能的前提下,价格尽可能低。
就目前来看,行业对于城市NOA的落地应用,除了成本和法律上的顾虑,产品如何实现更大范围的推广也是需要考虑的问题。
对此,周圣砚判断,“城市NOA离真正成熟还有一定距离,这与数据的积累有很大关系。”据介绍,获取数据可以通过投放大量车辆或者仿真方式进行采集,但大规模投放的成本,对于现阶段的车企来说是不现实的。智驾科技提出的解决路径是,以低阶带动高阶,在赚钱的同时积累高阶数据的渐进式路线。
当下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战局逐渐进入到“下半场”,城市NOA的能力能否率先落地,将成为自动驾驶企业突围的关键筹码。